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民國第二癸丑華岡禊集分韻得九字 七古一首

鐵軍兄正

民國第二癸丑華岡禊分韻得九字

寒操  
羣腎禊集蘭亭。於今二十七癸丑。
結習猶沿詠且觴。我欲大聲作獅吼。
八表同昏直此時。不祥遠過永和九。
以夷凌夏赤白同。不為牛後且雞口。
畏天忍氣亦吞聲。悲世痛心還疾首。
都緣義利辨迷。尊道貴德喪原有。
殺盜淫戒竟大開。問君惕目驚心否。
物能奇奧固漸窮。原子戰機憂按鈕。
謀財異術正橫流。股票價騰訝飛走。
性慾奔騰更不攔。何堪無恥過豬狗。
哀哉更有管人。奪利爭名臉彌厚。
惡腐俱化正不遑。克己正心誰復守。
豈堪道眼慧眼觀。風雨高樓寧袖手。
我抱大悲如定盦。亦欲籲天重抖擻。
克念作聖剎那間。反躬知性戒在苟。
莊敬自強擴四端。靈光立地射牛斗。
我大物小覺當同。神聖人生不負。
相期合力事耕耘。待看嘉禾滿田畝。

贈李鐵軍鄉先生 七絕二首

贈李鐵軍鄉先生二首 并序


已未冬重逢鄉前輩李鐵軍先生於臺北。蒙以所撰川北松潘剿共憶述一文附詩八首見貽,又荷贈其先德柳堂老先生詩鈔一册,讀罷率贈雨絕寄意:

討賊曾提十萬師,軍功彪炳震西陲。
若非得失關天意,應是羣酋授首時。
將軍下筆句豪雄,豈獨揮戈百戰功?
贈彖先人詩一卷,元知儒素是家風

鄉晚白志忠  已末冬於能仁書院

賢林學兄吟


記 李鐵公賜贈賀禮 七絕一首

  李鐵公賜贈賀禮


李鐵軍將軍,於壬申年底,九十歲生日前命其公子李鎮海博士,親送名書家韋甦生所書斗方大壽字,及其他壽等到舍間。將軍情深義重,拜領之於,感念良深。

李將軍 尊人柳堂先生於民國初年執教於我故鄉凡十六年。其遠祖其上公有墓在倉下學校之旁。每年春分前後,李氏族人,盛其衣冠前來祭墓,其中不少飽學之士。與先祖任卿公,先父毓階公,先叔父華林公等世為友好,每逢祭墓之日,必到舍間訪問,先祖必準備茶點,親為招待,予時年少,常在祖父左右,奉茶敬煙,光陰似箭,轉眼已七八十年前事矣。數年後,柳堂先生執教於南口堡,鐵公則隨父在南口堡就讀,每假日鐵公回龍頭村省親,必路經予家鄉,有一次予在其上公墓對面山路邊,遇鐵公歸省,曾在路邊佇立傾談,所談內容,已不復記憶,只記得當時鐵公手雨傘一把,小包袱一個而已。

民國二十五年冬,先父去世,予回鄉為先父治喪。柳堂先生遠道親臨致祭,並作輓聯。

君為東道,我忝西賓,金石訂當年,載曾聯三世誼。
子羨蛟騰,孫看鳳起,桂蘭香此日,一門堪慰九原心。

三代交情,今已延至四代五代,希望子子孫孫,永為世好,祝 鐵公賢伉儷百歲齊眉,俚詩四句并博一笑。

將軍高義薄雲天,三代交情逾百年。
記否幼時相見日,一支雨傘過山邊。


學愚弟張炎元謹記癸酉六月時年九十 

西征頌 七律一首

西征頌(七律)

張騰發  
讀李鐵公西戍詩文有感

百戰雄師塞上行  將軍慷慨赴長征
長風鼓角關山  朔氣旌旗日月明
瀚漠烽煙驚海宇  柳營談笑靖邊
興亡故國蕭牆恨  史筆憑誰論重輕


    對日抗戰末期,西域不靖,邊防堪虞。我最高當局見情勢急迫,即命北伐及抗日名將李鐵軍將軍率第二十九集團軍精兵鎮守新疆,隨時見機行事。李鐵公以大將之風,談笑用兵,卒能化險為夷,迅速扭轉危局,確保邊疆安全。此一壯舉,對我國抗戰成敗關係極大,爰為一記,以彰偉績。

賀鐵軍兄六十大壽 七絕二首

賀鐵軍兄六十大壽


民國五十一年三月卅日,即農曆二月廿十五日,為鐵軍兄六十大壽,是日因身體不適未能前往祝賀乃作七絕二首寄往聊表賀忱
張抑強  

屋添籌喜滿庭 老兵遙祝享遐齡
妻賢子慧人人羨 風水原來正有靈

童年往事記猶新 覽鏡方知鬢漸銀
歲月催人徒悵惘 希負保重亂時身


癸亥恭祝李鐵軍先生八一壽慶 七律一首

癸亥恭祝李鐵軍先生八一壽慶

李鵬沖

一紀風雲憂患重,國民革命仗前鋒,
身輕百戰乃長健,力挽狂瀾無倦容,
松柏青蒼詩境妙,芝蘭馥茂旅懷濃,(居美)
九旬開一添壽慶,麟閣元勳彭老蹤。

恭祝李鐵軍將軍九一榮誕大慶 七律一首

恭祝 李鐵軍將軍(寓美)民國八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夏曆二月廿五日)九一榮誕大慶

李鵬沖
嵩呼耄一醉春慵,鴻案階前萊舞濃,
勳業吾家欽李愬,胸中豪氣仰元龍,
文章八斗安邦策,武庫千韜百戰鋒,
觀海觀河詩句闊,如山如阜勁蒼松。

拜讀 李鐵軍先生作品 七絕六首又三首

拜讀李鐵軍先生作品

李鵬沖

劫餘尚有春秋筆,來寫戎行盡瘁勞,
大地如聞雷貫耳,亦韜亦史亦離騷。

平生抱負比天高,百戰功勞一羽毛,
海南總傷心事,付與長喟與濁醪。

詩道原來舊所長,微言咭吭更憂傷,
篇中句句如凝血,身捨當時古戰場。

天山萬里塞雲高,大雪紛紛溼戰袍,
苦戰伊犁殲敵虜,抗俄早已肅鴟鹗。

沙蟲猿鶴吊疆場,故壘神遊事事傷,
信有當年挽弓手,南山射虎北除狼。

勳名早遂麒麟閣,退隱林泉益聖明,
黃河飲馬心猶熱,勉黽中興致太平。

拜讀 李鐵軍先生「川北、松潘,追勦徐向前及毛澤東經過回憶」

松潘絕塞滅匪史,只許將軍吮筆毫,
讀罷臨風揮涕淚,當年遺恨未誅毛。

一師勦共挺兵鋒,足底邛崍峻嶺峰,
遙念西陲英烈骨,祇今冷月咽寒蛩。

如煙往事記紛紛,歷史終須豪傑耘,
花下殘棋重破敵,丹心百髮感三軍。


李鐵軍兄長征新疆十年紀盛

李鐵軍兄長征新疆十年紀盛
         
涂思宗

連年征戍憶新疆,大漢無邊作戰場,
左柳春風今尚在,天山無語對斜陽。

前門拒虎後門狼,安得將軍鎮四方,
倭勢方張持焦土,南疆烽火又囂張。

路旁投石問歸期,出塞十年知不知?
大樹聲威窮朔漠,天山高處漢旌斾。

陽關西去路迢迢,柳絮飄戰馬驕,
萬里金甌固在德,將軍功並霍驃姚。

黃埔先進李鐵軍將軍

黃埔先進李鐵軍將軍


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九期 
李偉傑 

李鐵軍將軍係廣東省梅縣石坑鄉龍頭村人氏,出生於書香之家,其父柳堂公為一代宿儒,名重邑里。將軍幼受薰陶,飽讀經史,尤擅詩文。壯年曾職教鞭,後受 國父革命精神感召,乃投筆從戎,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生。早追隨 先總統蔣公東征、北伐、剿共、抗戰、戡亂,無役不與,戰功彪炳,功在國家。茲述將軍二、三事,以饗讀者,並供後進參閱,藉以瞭解革命先進當年創業之維艱也。

一、革命軍東征時,將軍初任見習官後任連長,與友軍併肩血戰棉湖,擊潰叛逆陳炯明,奠定革命軍北伐之基礎。某日部隊軍次故鄉梅縣,將軍事先函稟老父,在部隊經過南口圩道旁,數語叩安,即率部隊長征而去,過家門而不入,國而忘家,足為後進模範也。

二、北伐時任營長,於討伐孫傳芳之役衝鋒陷陣,身先士卒,不幸身中數彈,除左腿及左臂部各中一彈貫穿外,左手食指亦為流彈擊斷。將軍雖身受重傷,仍奮起指揮,高喊衝鋒,部隊士氣大振,乃一舉攻陷敵陣。其英勇精神,使軍閥膽寒,從此將軍即成為〈九指將軍〉而名噪一時。

三、剿共時將軍初任團長,後因戰功晉升陸軍第一師第一旅少將旅長,率領三個步兵團,自江西分宜、贛州一帶,將其擊潰後,隨作二萬五千里長追,於豫、鄂、皖邊區剿滅鄺繼勛部後,再繼續追擊徐向前,而後在川北,松潘一帶,痛剿毛共。此一地區山高水惡為不毛之地,部隊作戰之艱困可以想見也。民十九年至二十四年之秋,將軍馬不停蹄,席不暇暖,連年征戰,歷經大小戰役數百次,為國家綏靖地方,艱苦卓絕,冒險犯難之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四、將軍於民國二十四年冬因戰功晉升陸軍第九十五師中將師長,並兼開封警備司令,九十五師前身為數個地方保安旅編成,將軍治軍極嚴,對部隊訓練尤為專長,此一雜牌部隊之九十五師,經將軍三個月之整訓後,完全脫胎換骨,成為精銳勁旅,民二十五年西安事變,將軍即率此一勁旅,揮師北指,進迫渭河之濱,威脅張、楊叛軍側背,營救領袖,其忠於國家領袖之赤誠,更令人敬佩。

五、民二十六年抗戰軍興,日軍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淞滬戰事爆發,將軍由九十五師奉命調陸軍第一師長,負責上海大場地區之作戰任務,將軍率領第一師長三個旅九個團兵力,與日寇血戰淞滬地區,當時雖以劣勢裝備,對抗日軍現代化部隊,而以將軍百戰經驗,及第一師精良之訓練,乃與日軍展開浴血苦戰,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其間可歌可泣之事蹟,筆難盡述。第一師經月餘之苦戰,完成滯阻作戰任務後,奉命逐步後撤(當時中央係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戰略指導),將軍在此一戰役中臨危不亂,指揮若定,殲敵不少,予日軍重大打擊,亦為政府爭取時間,從容撤離首都。

六、民二十七年將軍再以戰功晉升第一軍軍長,原軍長胡宗南將軍則調升軍團長,將軍接任第一軍長後,即率部轉戰中原戰場,並於蘭封地區包圍日軍土肥原部予以痛殲,締造蘭封大捷戰績,不久改調七十六軍軍長,軍部駐陝州原店,負責潼關風凌渡地區之河防,及洛陽以北防務達三年之久,日軍雖不斷進攻,亦難越雷池一步,使大後方固若金湯,奠定抗戰最後勝利之宏基,將軍功至偉。

七、民三十年七十六軍改調西安地區整補,並兼西安警備司令,民三十一年中央原有派七十六軍擔任遠征軍配合盟軍作戰之意圖,後因西南戰事日緊,獨山陷落,陪都備受威脅,七十六軍乃改調陪都西側重鎮瀘州地區,並兼瀘州警備司令,以拱衛陪都外圍,安定中樞,將軍深體中央意圖,除積極整訓所屬部隊外,並深入探求民困,全力掃除地方原有軍閥惡勢力,綏靖地方,並發動軍助民民助軍運動,使此一原被軍閥蹂躪欺壓,民生疾苦,軍民對立之地區,一變而為百姓安居,家家歡樂,軍民團結,民怨盡除,使陪都外圍重鎮,呈現一片祥和,民生樂利,此乃將軍深識民生主義真諦,及其忠勤謀國之具體表現也。

八、民三十二年夏將軍晉升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總部設於甘肅武威,受命拱衛河西走廊,不久中央為安撫人事,將改調河西警備總司令,而將軍第三集團軍交由原楊虎城舊部趙壽山接替,惟仍歸警備總部節制(大陸變色後趙出任中共甘肅省長)。民三十三年春新疆局式急變,盛世才決心脫離蘇俄控制投歸中央,將軍奉命調任二十九集團軍總司令(河西警總改由陶峙岳接替,大陸變色前陶即投共),並即率大軍進入新疆,協助盛世才處理新省軍事,驅逐俄軍出境,以安靖邊陲,將軍凜於任務之艱鉅,入新後與盛氏衷誠合作,將原駐新省之蘇俄紅軍陸空部隊,全部驅出國境,使新省大片江山靖為淨土,重歸祖國懷抱,將軍率大軍西出玉門,安邦靖國,近代史中自左宗棠後將軍為第一人,為國家建立不世功勛,軍人典範,國家干城,將軍當之無愧。

九、民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蘇俄不甘放棄新省既得利益,乃鼓動哈薩克族,假借民族自決之名,發動伊犁事變,組織所謂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並以其原撤離新省之紅軍部隊,重新潛入支援軍,迅速佔領伊犁地區,大戰於焉爆發,將軍乃以兼新二軍軍長身分編組前進指揮所,親赴精河地區指揮作戰,適逢新省數十年來最為酷寒之一年,氣溫在零下四十度,平地雪深數尺,所有道路山頭均為冰雪封凍,而國軍部隊又無寒戰裝備,在此種天候下作戰,其艱困可知。再加之當時第八戰區長官部越權指揮,橫加干預總部之作戰指揮權,並將總部所轄部隊,由長官部直接下令以營連為單位,分散配置於新省廣大地區,使總部擬定集結兵力一舉擊滅叛軍之作戰計劃落空,坐失殲敵良機,後新省局勢雖經政治協商解決,而在將軍言,應該是一件難以釋懷的憾事也(詳見李將軍所著國軍入新紀實一文,讀者一閱便詳)。

十、民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後不久,將軍復返任何西警備總司令。國家經八年堅苦抗戰,日軍鐵蹄蹂躪三分之二國土,使大好河山滿目瘡痍,勝利伊始,百廢待興,同胞渴望休養生息,政府正全力推行重建工作,而共黨即於此時稱兵奪權叛亂,而戰事一發不可收拾,僅二年間戰火遍及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各地,將軍於民三十六年調第五兵團司令官,參加中原戡亂戰事,曾於洛陽地區痛李先念、劉伯誠,及陳賡等部,締造了洛陽大捷戰績,而後在中原戰場上追擊劉伯誠等共軍,建立輝煌戰果。

十一、民三十八年共軍叛亂戰事日亟,徐蚌會戰失敗後,大半江山己淪入共黨之手,將軍乃改調廣東省綏靖公署副主任(余漢謀將軍為主任),不久廣州陷落,大陸全部變色,將軍再調海南防衛部副總司令兼第二路司令官(總司令為抗日名將薛岳將軍),民三十九年海南棄守後,將軍因病中途告假赴港醫治,然後再由港來台,因而未能見諒於中央,遭受嚴苛之懲處。將軍感半生革命,受盡辛勞愧無挽狂瀾之力,眼看山河盡墨,愧對 國父在天之靈,級領袖培植之恩,乃決心息影新竹,不再問世事,中央雖一再勸駕,無如將軍以淡泊名利,堅持原則,從此即靜居新竹,一心培育兒女,期他日能蔚為國用也。

十二、將軍幼受庭訓,生活儉樸,品格高超,為官清廉,分文不苟,其廉潔官箴,享譽中樞,茲列舉作者所知二事以為佐證:(一)民三十一年將軍丁父憂,時任七十六軍長兼西安警備司令,將軍十數年戎馬奔勞,堂上椿萱,無暇定省,噩耗傳至西京,將軍痛不欲生,乃急電告中央,獲准喪假一月,返里奔喪時,途經陪都,蒙 領袖召見慰勉,領袖召見時第一句話即問將軍返里有無缺乏旅資,並立即撥國幣伍萬元,供將軍返里奔喪之用。以一位曾經歷要職之中央大員,竟兩袖清風,缺乏返里奔喪旅資者,似為古今中外所罕見。而其廉潔儉樸情操,唯 領袖知之極明也。(二)民三十二年將軍升任集團軍總司令,當交卸七十六軍長職務時,其軍需處長報告軍長謂,由於歷年來節省開支,經核算累積節餘XX萬元,擬請軍長帶往集團軍使用等語,將軍怒責該處長曰:此款乃七十六軍官兵之公帑,雖為我任內所節餘,亦為七十六軍全體官兵所共有,非我李某私有財產,豈可妄取分文?你應即列冊移交下任廖軍長支配,你此種公私不分之思想,今後應好好檢討改正。由以上二端,可知將軍高潔情操,足為後世式範也。


以上所述,為作者所知之黃埔先進,革命元老李鐵軍將軍勛業之一、二,今將軍己九四高齡,遠在國外就食兒女,往事如煙,緬懷將軍一生盡忠黨國高超之行誼,謹為文以響讀者。

梅西竹枝詞 七絕一首

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二期


十四、石坑山水本清奇,文武衣冠盛昔時;話到新朝尤特色,芳名無事竹枝詞。(新朝,指民國也,吾梅大儒梁伯聰先生民卅三年十月所撰梅縣風土二百詠內有一首云:「外官按察內京堂,仕路難期再發皇,打破堪輿荒謬說,地靈人傑後來強」。并註云:「梅人服官,舊日,在朝止太常寺正卿,松口梁英佐也,在外止按察使,實任藍欽奎、楊仲興,署理林紹龍、黃遵憲。堪輿家謂地理所限,不能再進,入民國黃慕松任廣東省政府主席,視同清代督撫,李鐵軍為集團軍長,權位亦與督撫比,堪輿之說,不足取信」。李鐵軍先生,本鄉人也。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梅縣光復與俗謂「五虎閙梅州」往事記略

梅縣光復與俗謂「五虎閙梅州」往事記略

原載 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四期              彭精一


當滿清末年,梅縣爲嘉應直隸州,轄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設知州一員,統政治。游擊一員,管軍事。駐兵有巡防營一營,分駐四縣,守備一員,又稱城守。知州爲陳壽橘,福州人。游擊爲白如鏡,旗人。巡防營長爲熊佐成,梅縣人,城守爲李斌門,梅縣人。巡防營有新式毛瑟槍壹佰貳拾枝,最爲犀利。城守則僅有土槍拾貳枝,微不足道。至民間武力,則以梅縣體育講習所爲基礎,經常維持隊員六十名。備有槍枝,定名爲梅縣義勇隊,由鄧石統率。商團隊有隊員叁拾名,亦備有槍枝,由鄧華甫爲隊長。另有民團組織,由周煇主其事。各鄉壯丁多者,多編隊伍,少者,少編,尚未有新式武器,僅以土槍及戈矛爲主。革命機關之組織,亦風起雲湧,宣統末年,松口鄉人謝逸橋、溫靖侯等人設立松口體育會,由姚雨平爲教練,第一期招會員五十人,嚴格訓練,半年後結業,即分赴各處設立革命機關。梅城之總機關則由曾伯諤、曾勇甫、鍾辟生、李季子、古公愚(松口體育會會員)諸先生於縣城北門外曾氏祖祠設立冷圃季子、勇甫二先生常駐其内。在城内蔡家祠設立梅州高等小學一所。季子先生爲校長,公愚先生駐校主持。後期高小二班,有學生五十餘人,但教職員則多達拾餘人,皆革命志士,朝夕都鼓吹主義。在南門外開百川商店」一間,由伯諤先生之胞弟仲昭主其事,爲各地機構經費之來源。組新洋服店,爲一熊姓少年所主持。溫家祠之斯爲美中國服裝店,則爲一溫姓少年所開。城内嘯天樓照相館,則由張奕權主持,頗多黨人出入。黃竹洋曾家大屋之「少年書室」,亦爲黨人機關,勇甫先生爲主人。上述總機關之冷圃」有一堂兩橫一門樓,左橫爲雜屋,右橫有意廳兩房,上下兩廊,藏書甚富,有蘭花數十盆,佈置極爲雅潔,大門懸橫匾曰「冷圃」,兩邊對聯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望而知非等閑之地,發起人伯諤取名積雪,勇甫爲繁霜,辟生曰寒雲,季子曰朝露,公愚曰層冰,表面上似極冰冷,其實來往皆爲熱心革命之志士。最常出入者,有曾晚歸、黃慕周、熊壽村、謝直君、謝魯倩、侯子若、溫著叔、邱健賓、蕭養渠、李竹訪、李肩重等。其在梅州學校出入者,則爲廖叔唐、鄭任良、張英史、劉牧如、李漢遺、管又新、李登雲、吳頌平等。伯諤先生則常駐香港,在港設有旅港商學公會」及「公同信」二機構,在廣州則有「廣東瓷業公司」,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廣東瓷業公司被封閉,其時人心思漢,各鄉漸有武力隊伍之組織。迨至辛亥八月十九日(新曆十月十日)武昌起義後,各地更明目張膽,組織武力集團,如松口謝逸橋,興寧蕭惠長,丙村郭典三均訓練有武力隊伍,且指定爲光復嘉應州之後援隊。當時議定於辛亥年十二月一日爲起義之期,因運動巡防營熊佐成部隊成功,乃提前於十一月二十九日起義。眾議將嘉應州改爲梅州,公擧盧畊甫先生爲開國梅州州長,并設梅軍司令處」於學院衙,擧曾勇甫爲總指揮,鍾辟生爲參謀長,廖叔唐爲副官長,軍政二界,安然交接。翌日松口武裝部隊約百餘人,由溫翀遠、梁百仰二人率領,開抵縣城東較場,宿營於關帝廟。其中有高級職員,憤不能參加光復大典,乃撲殺游擊白如鏡於游擊衙内。前州牧陳壽橘,由南口陳姓族人護送星夜潛逃,一時人心惶惶,當局宣佈戒嚴,將五城門以鐵鏈鎖成一小門以供出入。曾、鍾、廖三位軍事首長各執手槍,率隊巡邏城廂内外,民心始安。興寧之武力開向龍川,丙村之隊伍則開赴揭陽,均光復成功。松口之武裝隊伍,亦平安解散還鄉,四鄉晏然。

是役也,曾伯諤先生出錢最多,鍾辟生先生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實爲冷圃之領袖。古公愚先生熱心奔走,各革命文告多出其手,而摧毀官方武力,則曾勇甫先生居功第一。蓋當時巡防營全部,擁有武力五六百人,若不設法收服,則殊難應付。曾先生對熊佐成營長私人之酬勞多少,不得而知,但表面發清舊欠,並加發二個月薪餉,又外加新軍服一套,是以兵不血刃,一擧成功。正在各方執行政令,安撫百姓之際,義勇隊忽與巡防營發生衝突,巡防營人多勢衆,擧兵圍住義勇隊,通令繳械,相持不下,而商團則有聲援義勇隊之勢,激戰有一觸即發之虞,幸得當局及士紳,奔走調停,始安然無事。而五虎()閙梅州之諺,卻喧傳四郊。所謂五甫者,即周煇甫、盧畊甫、鄧石甫、鄧華甫、曾勇甫五人也。其中以周先生年最長,曾先生年最少。玆述其略歷如次:煇甫泅都堡人,其父親周陞爲參將,署廉州游擊,將門之子,頗有軍事長才。光復前後,在鄉專訓練團隊,並遊宦外地。及告老還鄉,則創辦梅興中學,樂育英才。其哲嗣熹初,畢業於軍事學校,當營長,於陽江縣剿共殉難。惠初兄弟則經商頗有成就。甫西陽堡人,其先輩營商於印度,家頗富有。曾往北京赴北闈,未售,後入兩廣練習所,結業後任嘉應州教育會會長、梅東中學校長、卸任梅州州長後,曾宦遊各地。民國十三年擔任嘉應大學校務委員,頗熱心地方建設,如梅江橋、白宮近仙橋等,又創築梅畬、梅宮公路等。子女衆多,十有餘人。次子秋達畢業於軍事學校,曾任運輸站長,其餘頗能自立,極享齊家之福。石甫,石扇堡人,畢業於軍事學校,光復後任潮梅鎮守使副官長,後任梅縣縣長,及縣議會議長等職,創築梅石公路,通至蕉嶺新舖,頗著成效。有子六人,均能自立。華石扇堡人,畢業於軍事學校,回鄉後,即在州城商團任職。光復不久,即因疾去世,筆者雖爲近鄰,亦不詳其後裔。勇甫東廂堡人,其先輩在江西贛州經商,致成鉅富,一時人才輩出,如伯諤、仲昭昆仲、慕堯、勇甫昆仲。儀賓、性根兄弟。伯慈、仲珍兄弟。皆爲少年書室之菁英,交游頗廣。勇甫曾留學東瀛,不久回鄉,來往於冷圃少年書室之間,以駐冷圃之時爲多,雖爲貲郎(富家子),然無聲色犬馬之好,醉心革命,尤嗜讀書,光復後即營商於上海,居辛家花園,與江都吳瑛小姐結婚,伉儷甚篤。生子紀著、紀芊二人,生女倩華、麗華、澄華、寳華四位。倩華端莊賢淑,與同鄉李鐵軍先生結婚,生子甚夥,均有成就,全部移居美國。鐵軍出身黃埔一期,陸軍中將,官拜軍長、及集團軍總司令,鎮守河西走廊,戰功卓著。麗華聰明秀麗,婚與華僑朱季琳君,不久病逝西安,紅顔薄命,惜哉!其他四位,均婚嫁於四川成都,落籍是邦矣。先生在滬與康有爲鄰居,頗有來往,研習書畫於吳倉碩沈子培等作品,收藏甚富。民國二十年間攜眷屬回梅居住,購買東門外堆煤小屋數椽,葺而新之,雖竹墻泥地,然佈置雅潔,窗明几淨,廳中所懸八大山人及石濤之山水人物數幅,尤爲高雅,門外餘地,略舖青草,搭蓋花棚,并置石桌石櫈於其下,又將門前左遶城濠之一段,砌磚蓄水,使成奔流,水聲潺潺,清意盎然,榜其門曰東城小築是時筆者適役於梅縣,公餘之時,常就教於先生,高朋滿座,賓客盈門,其揚州籍夫人,輒出其拿手之維揚小點,以饗賓客,皆大歡喜。此情此景至今思之,記憶猶新。民國三十年間,先生出任新疆哈密之行政專員兼縣長等職。民國三十三年全國工程師學會開會蘭州,筆者參與,道經四川成都時,先生擧家遷住於成都城中之「退漁別墅」,地頗寬敞,小園一角,花木扶疏,客廳爲正長方形,周圍有落地長窗,擧目四望,繁花如錦,極賞心悅目之能事,此又先生之傑作也。筆者離成都時,先生夫婦到站殷殷道別,盛情可感。三十八年春,曾接其來書云行止未定。後以世局多變,未有通訊。直至民國六十年間,始由倩華處,得知先生夫婦善終成都,子女均安,吾知善人有後也。

於上所記,都是事實,但目前文獻無徵,全憑記憶,拉雜寫出,掛一漏萬,是所難免,訛誤之處,亦必不少,幸讀者諒之。民國七十八年己巳孟冬之月於台北士林華僑新村寓所。時年九十有五。


編者按:此文略述梅州曾氏(伯諤、勇)與國民革命之淵源,及辛亥年間,發動梅州起義一事經過。大陸沉淪後,李鐵軍將軍夫人曾倩華,於民國六十年間,由鄉友輾轉告知其父母病故成都。後於民國七十年間,經子女親赴大陸探訪,始證實曾勇甫先生病故成都,然其夫人,於歷經劫難後,仍健在居住北京門頭溝。民國七十八年秋,李夫人由子女陪同赴北京,與闊別四十餘年的母親見面,並於此後十年中,年年見面,重敍天倫、孝道。曾夫人逝於北京,享年一百零二。文中其它輕微訛誤已修正。下二照片為曾甫全家福,約民國二十二、三年間攝於梅縣。